5月22日,兩顆學術界巨星的隕落,讓工作著、生活著、學習著的人們陷入共同的緬懷與哀思——
兩位院士,國之至寶。他們中,一位是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位是“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他們是不同學術領域的“醫食”權威,用年過九旬的生命做著同一件事情:為人民服務,“春蠶到死絲方盡”;為人民謀利益、謀幸福,“蠟炬成灰淚始干。”
這個世界需要偉大的人物,需要他們用超人的智慧、超能的才干、超強的本領,改變貧瘠的生活、攻克專業的難題、改善生存的環境,同時我們又深刻地感受到,偉大的人物也是普通人,也曾是平平凡凡的你我他,也會生老病死,在緬懷與哀思的同時,我們更應從這“偉大的平凡”中捧掬一束束精神之光,從這“平凡的偉大”中汲取一份份信仰的力量,像他們一樣,腳踩厚實的大地,頭頂道德的星辰,把精神的種子心手傳遞!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袁隆平老人這句溫和而堅定的話語,透著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對人生價值的深刻感悟。遵循著他的足跡,我們看到一顆顆“好種子”散發著人性的光輝:為了實現“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夢想,他撲下身子走田間、到地頭,經受一次次實驗的失敗,一次次被稻芒扎破手心手背,發現水稻“雜種優勢”,攻克“三系”配套難關,創造了一個個讓世界嘆為觀止的“民生神話”。在年近九旬高齡時,袁老用發音清晰的英文全程脫稿致辭,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大師風范,由此透出的胸懷世界、胸懷人類的大地情懷,值得世人仰慕和致敬!
“孩子們,這世界上不缺乏專家,不缺乏權威,缺乏的是一個‘人’,一個肯把自己給出去的人。”這是吳孟超院士的心聲,平和而有力。這位中國肝臟外科的奠基人、開拓者,從零開始,帶領團隊書寫中國和人類醫學史上一連串的“第一”,拼盡畢生精力和時間摘掉我國肝癌大國的帽子。他帶著信念、帶著技能、帶著愛和希望,書寫了“德藝雙馨”的金色人生,而今,大師背影已去,他所留下的“中國工匠”精神又該帶給我們哪些感動與思考?
如何“腳踩大地 把精神的種子心手傳遞?”由這一叩問我們聯想到當前公司提倡的“勞模精神”,聯想到兗州煤業“三屆二次”雙代會上表彰的兗煤勞模們以及各礦處單位的勞模和先進人物,他們在現有的工作平臺、人生舞臺上,懷揣為礦井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添彩出彩的夢想,攀登創新高峰、攻克技術難關,在不同的崗位上展現著熠熠生輝的人生芳華,這何嘗不是對老一輩先模人物“精神種子”的傳遞與傳承?!
在學習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當下,我們要從中汲取怎樣的精神給養?學習他們淡泊名利、遠離繁華與喧囂,專注于耕耘領域;學習他們腳踩大地,勤勉深耕,不計名利得失,惟愿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理想與夢想之花開遍神州大地;學習他們在資料和設備條件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依然執著追求、不懈進取、創新開拓,向世人展現一份份淡香清遠的人生答卷……
——那是心懷大愛,躬耕一生的無聲誓言,是醫者仁心,抱樸守拙的淳樸品格,時刻激勵著我們,激勵著每一個人:腳踩大地,把精神的種子心手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