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 中旬,兗州煤業第二屆“兗煤工匠”人物事跡在媒體進行了全面展示,一份份書寫著技能與體能勞動成果的“人物檔案”,一篇篇記錄著奮斗與奉獻足跡的圖文報道,一句句折射著主人翁精神的“勵志語”,給人以鼓舞的精神,傳遞著責任的力量,散發著創新向上的新時代勞動氣息。
從兗煤工匠身上,我們解讀著相同的精神不同的內容,我們感受到同樣的時代責任也體味到不同崗位賦予的使命與擔當,但有一點是共同的——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們堅信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為智慧企業高質量發展增添隱形而有力的翅膀,由此我們更加堅信兗煤工匠帶來的“智能量”,將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帶來的價值不可估量!
前不久,《證券日報》記者前往興隆莊煤礦采訪“大國工匠”高興亮時,問起他領頭開展的40多項技術改造及創新項目每年為礦井節支創效多少?回答是“4000多萬”。據該礦領導介紹,高興亮帶領他的團隊近10年來間接創效近億元。面對記者的采訪,高興亮感嘆道:“國家和企業提供了這么好的平臺,培養了我,作為一名扎根煤海一線的黨員,咱必須得為礦井、為煤炭行業、為黨和國家貢獻更多的價值!”
類似的事例在各基層單位還能列舉很多,我們看到,“兩化”融合科技創新項目在礦井生產一線、車間廠房、工地崗點處處發揮著“超能量”的作用,工匠精神及其帶來的精神和物質價值更是遍地彰顯。
多少年來,在通往創新創效高峰的梯道上,一批又一批懷揣美好夢想、發展夢想的礦工們,從現場走向現場,從白晝奮戰到黎明,從黑發小伙打拼到白霜染鬢,為企業默默貢獻著才學和智慧,他們認準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做新時代的智慧工人,不僅要身強力壯,更要有精湛的技術,才能不斷適應‘智時代’科技的變遷和發展?!彼麄儓远ㄟ@樣一種不老的信念:“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有體能力量的工人,更需要有能夠掌握現代化技術的智慧型勞動者!”
近年來,兗州煤業及其各單位在做到安全生產的同時,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培訓,發揮好勞模和技能大師的傳幫帶作用,使生產工人能夠摸到技術創新的門,找到技術創新的路,嘗到技術創新的甜,各單位呈現出技術創新百舸爭流、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欣欣向榮局面。越來越多的一線工人成為“專利高產戶”“草根發明家”“金領明星”。在企業高質量的發展道路上,他們用工匠精神換來的智能化工作成果讓我們取之不竭、用之不盡。這些閃光的成果,帶給煤炭企業的是無法用數字衡量的價值,其創新創效“含金量”之高,無法估測,它們蘊含著咱煤炭一線工人的智慧結晶,又怎不讓人為之欣悅,為之贊嘆!
——期待“工匠之花”開遍山能,期待更多的知識型、智慧型工人裝點和武裝我們的企業、我們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