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一段個人與礦山共成長的經歷——
前幾天,兗礦能源網編在約稿時,偶然了解到興隆莊煤礦特約記者曹源拍攝下了與礦山跨越30多年的合影,礦山的雕塑、手中的相機見證了這位礦三代的真摯礦山情,不禁感慨:歲月流逝,四季變遷,不變的是兗礦人愛企愛礦愛崗愛家的情懷。
兗礦能源網《兗礦故事》欄目本期推出興隆莊煤礦:《過去的我vs現在的我 與礦山共成長》。
上世紀90年代初,一個小男孩手拿玩具照相機,站在興隆莊煤礦標志性建筑“火神像”前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三十年后,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他手拿單反相機,來到與當年相同的場景,模仿當初的姿勢,又拍攝了一張照片。
照片中的“兩位”主人公,就是我自己,一個在礦上長大的孩子。記憶中,這種玩具相機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孩子們都比較喜歡的一樣玩具,其實就是一種“西洋鏡”,在“相機”的目鏡里可以看到全國著名景點的圖片,按一下快門、換一張圖片……就這樣,小小年紀的我就對祖國的大好河山有了初步印象。
出生在兗礦,生活在兗礦,有爺爺奶奶疼著,父母都在礦上上班,可以每天陪伴著我,我是幸福的。小時候,礦上有兒童樂園,里邊有旋轉飛機、城堡、滑梯,雖然不如現在的游樂設施發達,但在那時已然是孩子們的天堂,花上兩毛錢買一張票,大人不催促的話,可以玩上一整天。
那時候礦上的經濟條件算是比較好的,基本可以滿足各類需要,逢年過節可以買到新衣服;礦上有自己的冷庫,夏天的時候發雪糕、發冷飲,可以免費暢“飲”;過年的時候,從年初一一直到正月十五各類文藝活動不斷,礦上有自己的年會,扎彩燈、踩高蹺、劃旱船、舞龍舞獅、放煙花等等,總而言之就是能玩得不亦樂乎。
童年的記憶,總是要留給成熟的自己,直到現在,我還是會偶爾翻起兒時的相冊,再度回想童年快樂時光的點點滴滴。小時候,我就對祖國的山川河流展現出濃厚的興趣,總是愛追著爺爺問:“北京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啊?中國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大海的那邊是什么……”問這問那,總也滿足不了我的好奇心。
再后來,上學了,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更是期盼著假期中能讓父母帶著我去旅游。第一次去北京,是在小學升初中的暑假中,出發的前一天,激動得一晚上沒睡著覺。那時候的我無憂無慮,沒有煩惱,每天都在享受童年的快樂。兒時向往遠方,夢在遠方。到后來,伴隨著年齡的成長,看過很多地方的風景,走過很多城市的道路,逐漸明白,礦井才是我永遠的家,企業的歲月靜好是我心靈的港灣。
現在的我,是興隆莊煤礦黨群工作部的一名宣傳干事,每天我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著煤礦的發展與變遷,傳遞著礦工的奮斗與奉獻。煤礦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地方。在這里,礦工們日夜奮戰,采擷著地下的寶藏;在這里,科技與創新不斷推動著行業的進步;在這里,“安全、綠色、智能、高效”成為礦井發展新模式。
作為煤礦新聞工作者,我們就是這個特殊世界的觀察者和記錄者。無論春夏秋冬,我們深入礦井,與礦工們一同感受大地深處的溫度和辛勤勞動的熱度;我們走訪車間,見證煤炭從烏金變成“黃金”般的能源;我們參加會議,記錄企業的決策與發展。
我們深知自己肩負的使命,用自己的文字和鏡頭,展示礦井的安全生產、經營管理、科技創新等成就,讓社會看到礦井的努力和進步;我們宣傳礦工們的奉獻精神,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我們報道礦井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突破,展示礦井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我們,記錄下在礦井發生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為煤礦企業書寫著歷史,為礦工們唱響著贊歌。
時間如白駒過隙,看一看兩張年代跨度三十年的照片,不禁讓人感慨時光飛逝,這便是歲月匆匆的時光印記。
不知不覺,我已經與兗礦結緣了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的經歷,前一部分來自成長,后一部分來自工作,我始終以一名“兗礦的孩子”身份自居,我本來就是礦工的孩子,對于煤礦的熱愛遠比其他人熱烈得多。三十多年時間里,我見證了礦井翻天覆地的變化,變的是時代的發展與飛躍,不變的是煤礦人一顆赤誠之心。
歷史的車輪總是會讓人懷古憧今,看到一張舊照片,路過一處兒時玩耍的場所,每一次畫面的重現,都讓我有了想要回到從前又穿越到當下的沖動,這是對那段奮斗時光最好的證明。時間在不停地流逝,我們走過的每一步,都是屬于我們人生的風景,我們所遇見的人、所讀過的書、所走過的路,都是最好的安排。
又是一年好光景,時間的列車滿載憧憬和希望駛入2025年,新的一年,兗礦能源呈現出陽光向上,越來越好的發展態勢,“兗礦品牌”持續擦亮唱響,每個兗礦人已走出了堅實步伐,朝著新時代新征程新兗礦邁進。
憶往昔,家企情懷半世紀;看今朝,兗礦精神代代傳;展未來,志存高遠勇擔當。我,一個平凡的“礦三代”,就這樣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用實際行動詮釋我對兗礦的愛。
【策劃制作】兗礦能源網
【協助單位】興隆莊煤礦
【協助人員】史淑英
【素材提供】曹 源
【圖文統籌】王艷芹 羅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