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前期融合管理推進中“干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還有哪些不足?”安排部署下一步“六精六提”融合管理工作,進一步明確“經營管理深化重點和融合管理推進重心?!薄?/span>
兗礦能源結合貫徹落實山東能源集團聯合重組三周年改革發展暨下半年工作會議精神、兗礦能源2023年度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深入市場化精益化融合管理工作,動員各級組織和干部職工提升思想境界、創新思路舉措,補齊短板弱項、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做好“管理提效 資產提質”,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兗礦能源網聯合兗礦能源經營管理部推出“兩化融合”推進工作系列專輯,敬請關注。本期分享兗礦物流公司的相關工作經驗《蹄疾步穩求創新,融合發展質量躍升新高度》。
兗礦能源將“六精六提”工作納入公司重點督辦,開展對各單位人力資源和工程施工市場的專項調研,并深入基層多次指導精益大項目建設。
兗礦能源以經營指標達成、控費降本增效、優化人力資源等為目標,不斷優化精益大項目運作,促進項目健康、持續發展。規范精益大項目運作流程,不斷優化提升大項目運作方式,制定了精益大項目立項要求,規范了大項目問題清單模式。組織召開精益大項目現場研討會,由咨詢顧問講解項目立項科學性、合理性。
組織精益大項目立項評審,采取現場和視頻方式對各單位立項進行評審,評選7項精益大項目納入公司管理,組建優勢項目團隊落地實施。規范精益大項目運作,下發《關于公布公司級精益大項目立項評審結果的通知》,將“優化洗選工藝、煤泥提灰減量”等項目確定為公司級精益大項目。對納入公司級7個大項目提出項目要求,保障各單位精益大項目取得實效。推進精益大項目管理,全面開展精益大項目管理,破解生產經營管理難題、瓶頸,提升經營管理水平。
![](https://img11.iqilu.com/309/catchImage/2023/08/24/catch_64e6c9a7e0eea.gif)
圍繞中心聚合力,明確融合管理目標方向。物流公司以能源集團“六精六提”融合管理為指導,樹立“大精益、大市場、大融合”理念,持續優化生產管理、質量管理、成本控制、物流服務、運營管控和自主改善六條價值鏈,構建“1563”管理運行體系,推動企業物流向品牌物流企業轉變,物流資源分散低效向規模集約高效轉變,傳統運輸模式向“實體物流+平臺”轉變,行政命令管理向主動創造價值轉變“四個轉變”,形成鐵路、公路、港航、園區和平臺“五位一體”融合管理全面發展的格局。
多措并舉求突破,筑牢融合管理發展基石。建立“頂層設計、專業推動、基層落實、現場落地”的工作機制,分解工作任務27項,制定下發管理制度17項,組織“6S”管理、設備維護管理、精益項目管理專業培訓3次,培訓學員42人,開展對標學習32人次,組織兩化融合工作會14次,現場宣貫4次,抽考24人次,創建精益示范點11處,各單位精益思維模式逐漸形成,精益管理積極性逐漸提高,物流公司現代化精益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https://img11.iqilu.com/309/catchImage/2023/08/24/catch_64e6c9a83a51a.gif)
實現績效考核全覆蓋。重新構架績效考核體系,科學制定KPI考核指標,采用經營績效+綜合績效+項目建設的績效考核方式,實施創效激勵政策,完成指標單位與較差單位人均收入相差1450元,全員降本創效動力顯著增強。建立360度全方位綜合績效考核模式,部室中心從工作效能考評、績效指標(KPI、通用指標)、紅線指標3個維度,15個方面開展全方位考核。同時把年度重點工作、清單制工作和工作職責作為關鍵業績指標,并增加自評考核,實現考核結果和工作實效聯掛,同崗級人員市場化工資收入差距最高達1350元,充分調動各部門爭先進位的積極性。
打造市場運營管控新模式。以市場創效為導線,將利潤、成本和工程項目指標納入經營績效考核,以市場機制激發內生活力,對貨檢整備段、國焦運輸部實施模擬公司化運營,經營指標完成情況聯掛工資收入,通過市場經濟杠桿手段,迫使貨檢整備段壓縮材料成本,控制人工成本,國焦運輸部提高運輸價格,優化服務質量。在市場化薪酬多勞多得和目標考核獎勵的雙重激勵下,實現行政命令管理向主動創造價值轉變,職工人均增收373元/月。
深化崗位貨幣化“回頭看”。對實施崗位貨幣化的33個崗位170人,開展崗位貨幣化“回頭看”,嚴格崗位貨幣化定員管控,上半年較去年同期減少崗位貨幣化人員45人。對崗位貨幣化審批程序重新審核,確保審批程序完整、實施程序規范、考核驗收嚴格、薪酬結算準確。
![](https://img11.iqilu.com/309/catchImage/2023/08/24/catch_64e6c9a75b311.gif)
精益生產管理提效率。精益勞動組織,壓縮人工成。根據現場生產需要,動態調整業務分包人員,減少勞務用工16人,節約人工成本51萬元。精益生產組織,改善生產方式,編制作業指導書14份,作業要領書42份,錄制標準作業視頻13條,職工“上標準崗,干標準活”的作業意識顯著增強。智能化裝備升級,生產組織模式持續優化,積極推進遠程集控代替人工看守、小型機械代替人工作業、中型機械和人工有效配合的方式,縮減工區2個,節約12名人員調整至一線缺員崗位。
精益質量管理提標準。公路、港航運輸建立“1+8+N”煤炭(泥)數質量管控體系,通過目視化視頻監管+現場跟車巡檢方式,提高煤炭運輸質量,上半年對違規運輸車輛罰款8.36萬元,有效杜絕因煤炭運輸質量問題導致的客戶投訴。鐵路運輸強化運輸(服務)質量管理,將影響運輸質量關鍵因素如線路維護質量、設備完好率等指標考核結果納入市場化結算,嚴格質量驗收及考核結果的應用,上半年核減績效5.17萬元,實現運輸質量、效率、成本的綜合持續改善。
精益成本管控提水平。深入開展“兩增三降四提升”活動,健全完善成本管控措施,多措并舉取得新成效。實施生產降本,單位成本完成22.47元/噸,較力爭指標降低1元/噸;實施控員降本,持續開展用工清理規范活動,上半年節約人工成本112萬元;細化降本控費清單,可控費用較考核計劃節約237萬元。
精益物流服務提等級。聚焦價值創造能力,做精物流園區服務,推動智慧化公路物流園區建設,以烏審旗端信公司為試點,開發智慧園區管理系統,集成實時動態監控、智能化排隊、汽車調度管理等功能,搭建“遠程排隊預約-現場叫號簽到-道閘車號識別-智能分道排隊-等候待裝-批量放行-入礦裝車”的高效排隊流程,改變過去全部依靠人工管理現場、調度車輛的低效作業方式,實現對園區的全覆蓋、無死角、智能化管控,在保證發運安全、有序、高效的同時,精簡發運服務人員5人,年節約用工成本30萬元,達到“減人提效增安”。此外,堅持科技賦能,公司搭建運用V82視頻監控平臺,完成“視頻+軌跡”監管的智能化升級,通過“北斗+GPS”雙模高精度定位,實時跟蹤車輛位置,配置高清視頻采集裝置,實時獲取運輸途中視頻,預設“路線偏離、超時停留、異物入侵、惡意遮蔽”等異?,F象報警機制,全面保證貨物運輸過程中的質數量安全。
精益改善提效益。遵循“問題即課題”原則,制定下發《自主改善管理辦法》,搭建群眾性改善平臺,以浪費識別為起點,自下而上、自動自發的開展改善提升活動,共計識別浪費73項,形成改善提案54項,累計創效約143.7萬元,獎勵金額0.62萬元,人均提案率由去年全年的1.2%提高至今年上半年的2.95%。
![](https://img11.iqilu.com/309/catchImage/2023/08/24/catch_64e6c9a7f0de4.gif)
切實抓好精益示范點建設。按照開展“精益管理、質效提升”主題活動的通知要求,以作業現場6S管理推進為抓手,遵照“試點先行,全面覆蓋”推進步驟,共選取機務段和車輛段檢修車間、車務段魯西電廠、工務段養路機械工區等11個場所作為精益提升示范點,通過有序開展整理整頓和定置管理工作,現場文明安全生產形象得到改善提升,職工自我管理、參與管理的意識顯著增強。
扎實推進兩個市場運作。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不斷完善,盤活現有人力資源,通過崗位競聘方式,本部鐵路為西北分公司輸送專業技術人才9人,實現人力資源共享。將工程施工市場作為人力資源配置的重要抓手,盤點摸底人力資源現狀,完善市場人員名單,建立管理人才市場3人,技能人才市場115人的人才庫,累計為工程施工提供人才23名,實現人力資源和工程施工的深度融合。
工程施工市場全方位拓展。按照“控費降本增收”、“能干不外委”原則,制定下發《工程項目“外委轉內包”管理辦法(試行)》,完善“外委轉內包”工程流程,依法合規拆分出9項資金計劃中具備內部施工能力的工程,預計可節約外委資金39.57萬元。通過競拍、指派的方式,選取水電段、貨檢段、工務段職工自行組建的承包隊伍,在保證正常生產工作的前提下,完成包括彩燈安裝、物流公司綠化區域整治、鐵路道口北沿線清理等5項零星工程項目,累計結算市場化工資1.73萬元,節約外委資金11.3萬元,實現了職工增收、企業增效。
聚力抓好精益項目管理。從優化運輸生產管理模式入手,建立《提高兗州礦區鐵路運輸效率》精益項目,通過規范作業程序及時間標準、優化黃壞車搗調地點及時機等方式提高車站作業效率,加快車輛周轉,同時達到減少機車運用臺數,降低機車燃油消耗的目的,項目KPI指標礦停時間從國鐵考核標準17.5h壓縮至15h。
從精益物流服務質量入手,建立《提高煤炭運輸質數量管控水平》精益項目,通過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建立獎懲機制、科技賦能多項措施,構建煤炭運輸精益化管控體系,實現物流運輸由“人防+軌跡”監控向“視頻+軌跡”監管的智能化升級,有效杜絕煤炭運輸業務的質數量安全風險,使顧客滿意率100%。
![微信圖片_20220713144522.png 微信圖片_20220713144522.png](https://img11.iqilu.com/309/catchImage/2022/07/13/catch_62ce6a5c77f61.png)
【策劃】兗礦能源新聞中心
【協助】兗礦能源物流公司
【審核】陳偉
【協助人員】王靜 張文黎
【素材提供】時珍 王丹丹 李洋
【圖文統籌】羅曉婷 王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