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礦深處,有這樣一位文化“守夜人”。他以農民輪換工的身份啟程,在文化創作的田野上深耕細作,從井下掘砌工一路成長為礦山文化的“代言人”,以匠心書寫責任,用文字點亮人生,他就是東灘煤礦黨群工作部(工會)職工、2024年勞動模范王建。從業35年,他以深情質樸的故事詮釋出“煤海赤子”之心,用筆墨書寫出對礦山文化的熱愛與執著。
揮灑初心:“作家夢”書寫愛礦之情
1971年,王建出生于聞名于世的玫瑰之鄉平陰縣,在一個小村里。度過了童年和少年的時光。父親是煤礦工人,1980年發生工傷,在井下斷了一條腿。以此,9年后換得了一個合同制工人指標,使他改變命運,成了東灘煤礦的一員。
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在那座現代化煤礦上,他感到精彩,也感到無奈。伴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勞累和孤獨亦接踵而至,他領略著外來的歧視與內心的壓抑,煩悶不堪。他曾經一次次暗暗哭泣,然后,又一次次自己抹干眼淚。在寂寞中,他走進了詩的天地中,找到了精神寄托。
他喜歡讀徐志摩的作品,對于集詩人、學者、斗士之三重人格的聞一多,更加欽敬,在神會中,與大師們達成了心靈的默契。
伏在單身宿舍的床上,他熬過一個又一個夜晚,寫下了刻骨銘心的鄉思,寫下了煤海生涯的體驗,將蓄滿胸懷的熾熱情感,盡興揮灑到紙上,換來舒暢的快慰。
1990年,他把習作寄給一位著名散文詩作家,請求指教。作家回信給了他鼓勵,同時談道:“選擇文學是艱苦但也幸福的事業。它需要付出巨大的勞動。”希望他多讀和多寫。
此后,他在下井上井之余,以較前更為飽滿的熱情,若癡若迷,沉浸于文學的神奇境界中。而散文詩,這種短小、精巧、自由的抒情形式,在他手上,也愈來愈有分量了,成為他運用最多的創作體裁。
1990年至2007年,王建在《人民日報》《山東文學》《時代文學》等報刊發表作品二千余篇,編印詩歌、散文集4本,榮獲《中國煤炭報》“建設者杯”詩歌征文三等獎、《光明日報》“平煤杯”征文優秀獎等獎項,《二十歲的生命》等散文作品在省內外引起轟動,讀者來信近百封,還被電臺選中全文配樂廣播,1995年成為第二批中國煤礦作家協會會員。
由此,一種被理解、被承認、被關心的幸福感覺,溢滿了他身心,使他靈魂顫動,由衷地慨嘆道:人生總是美好的!
筆耕不輟:“赤誠心”成就應做之事
從煤海深處起步,將平凡的崗位化作磨礪意志的舞臺。
1995年,憑借出色的表現和勤奮的工作態度,王建調入東灘煤礦工會,從事文秘工作。這一轉崗不僅改變了他的工作方向,也為他的個人成長提供了新的契機。
當時,偏好文學創作的他沒有一點新聞的概念,但對煤礦的熱愛和對文字工作的熱情驅使他從最基礎的工會信息寫作學起。
學習之路并不輕松,但他始終堅持,用早晨和夜晚的時間鉆研和練習。從最初的消息、通訊開始,一步步積累經驗,逐漸嘗試撰寫更深入的報道,用文字記錄東灘煤礦的發展和職工戰天斗地的激情故事。
1991年至2016年,在辦好《東灘工會信息》雜志的同時,王建還參與編輯礦刊《升華篇》30期,從最初的鉛字手排,到微機膠片制作,再到全彩膠印的全面升級,每一個細節都凝聚了他的心血?!渡A篇》不僅記錄了東灘煤礦從初創到輝煌的每一個高光時刻,更見證了技術與思想的同步飛躍。這份刊物多次榮獲中國煤礦文聯頒發的“全煤優秀期刊獎”,成為東灘煤礦的一張亮麗名片。
自2000年開始自學新聞寫作以來,王建平均每年在上級媒體發表消息、通訊、言論稿件200篇以上。因工作出色,他多次榮獲“全國煤礦文化藝術工作先進個人”“全國煤礦網絡宣傳最佳通訊員”“山東省煤炭行業優秀撰稿人”“山東省煤炭系統工會優秀信息員”等稱號,并有56件新聞稿件榮獲全國總工會征文優秀獎、全國工會好信息優秀專欄獎、全國安全生產萬里行好新聞獎、中國企業新聞獎、山東新聞獎、兗礦集團優秀外宣稿件獎等榮譽。
從一個初中肄業的“文盲”,到新聞寫作領域屢獲殊榮的“筆桿子”,這些豐碩的成果,不僅是他辛勤付出的最好證明,更為礦山提升了社會影響力。
“干一行愛一行”是對工作、對生活的一種態度,熱愛工作的人才能在工作中做出不凡的成績。2024年,他撰寫的《文化宣傳輕騎兵送歡聲笑語到職工身邊》和《打造“兩承諾五到場”精準幫扶品牌》更是成為業內標桿,分別榮獲山東能源集團宣傳思想文化創新案例一等獎和煤炭行業思想政治工作重點研究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榮譽的背后是他在工運理論研究上的深厚功力和創新意識。
薪火相傳:“硬本領”傳遞文化薪火
2024年12月至今年年初,在籌備礦九屆五次工代會、職代會時,王建頂著感冒、高血壓等疾病困擾,高質量完成部分文字材料撰寫及所有上會材料把關、督印工作,獲得了領導和同事的一致稱贊,這樣的大型會議他已持續參與了29年,每年一本的職代會材料匯編摞起來有2米高。
隨著單位整合和人員變動,一些新任工會干部對業務知識不熟悉,面對職工咨詢和糾紛調解時束手無策。自2021年開始,王建利用業余時間,精心整理、編印了《高光時刻》《奮楫篤行》《心坎上》七本書,每本書都圖文并茂、貼近礦井、通俗易懂。這些書籍按暖心呵護、能工巧匠、群眾安全等11個類別、時間延續排列,每個案例篇后都設有“解讀”“鏈接”“微言”等欄目,幫助讀者輕松了解業務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把握專題活動的時代背景、相關政策依據。這些書籍成為工會干部的得力助手,幫助他們輕松應對工作中的各種挑戰。
“文化宣傳不僅是表達,更是傳承?!蓖踅▽⑴囵B年輕一代視為自己的使命。在他的悉心指導下,一批批新聞骨干脫穎而出,成為礦山文化宣傳的傳承者與實踐者。這些年輕的“接棒人”,不僅延續了礦山文化的根脈,更為礦山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希望與活力。
王建將這份傳承也深深植入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之中。女兒王蓬蓬繼承了他的堅韌和執著,將奮斗精神鐫刻進了人生的每一步。2016年,女兒大學畢業后考入政府組織部門,成為一名基層黨員干部。女兒告訴他,入村下訪時,老黨員們的鼓勵話語、村民們的笑臉和熱茶,如同冬日里的陽光,讓她感到被幸福緊緊包圍。當告訴少數民族農戶牛羊肉補貼到賬時,電話那頭傳來的感謝聲,對她來說就像是最美的旋律,更加堅定了她為鄉親們服務的決心。
王建常叮囑女兒:“珍惜眼前的每一刻,才是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收獲不在遠方,而在于對當下點滴的用心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