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科技研發、技術服務和產品銷售類項目432項,其中科技研發項目40項。”
“2024年投入研發經費770余萬元?!?/span>
“獲國家授權專利13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span>
“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二等獎1項。”
“獲評兗礦能源科技創新先進單位?!?/span>
“在《煤炭學報》等EI檢索期刊發表論文4篇?!?/span>……這是2024年山東煤科院科技創新成績單亮眼的一角。
一直以來,山東煤科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聚焦公司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堅持結果導向,以解決實際問題、形成技術成果為目標,持續提升科技研發產出效能,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為公司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新裝備讓礦井更智能
今年年初,山東煤科院參與的國家重點科研項目“面向沖擊地壓礦井防沖鉆孔機器人”在示范礦井趙樓煤礦5304軌順聯絡巷順利投入運行。
沖擊地壓是深井開采的重大危害。該項目通過對鉆孔機器人平臺自主移動與遠程交互控制、鉆進系統運行狀態監測與全自主運行控制、孔區應力分布狀態隨鉆感知與動態反演技術、區域沖擊危險評估與防治孔動態優化技術進行系統集成,形成硬件和軟件相融合的煤礦防沖鉆孔機器人系統,為礦井防沖卸壓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前期團隊協力攻關基礎上,經過為期1個多月的測試、調試到現場示范應用。該項目將為鉆孔作業的無人化、智能化提供有力的保障,解決了復雜條件下巷道掘進危險性高、效率低等難題”。該院機電裝備技術研究所負責人說道。
“科技防沖”為消除沖擊地壓危害增添了一把“利刃”,為礦井智能化建設提供了山東煤科院方案。
小發明帶來大效益
山東煤科院將科技創新、小改小革作為“創效”的主要途徑,積極發動全員在出“金點子、小妙招”下功夫。
“類似于鋼絲繩提升載荷在線監測項目,許多立井提升礦井都有這方面需求,但受限于井筒內信號傳輸、設備供電等因素制約,始終沒有可靠的解決方案?!?
“我們結合現場條件,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研制出罐籠滾動罐耳轉動補充充電裝置,同時利用更為先進的無線信號采集技術作為支撐,降低井筒裝備造成的信號干擾,通過構建鋼絲繩受力分析模型,為礦井提供了一套可在線實時監測鋼絲繩受力情況的分析系統”。該院技術人員如是介紹。該項目在實際運行中,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節能效果,在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評審中一舉奪得科技進步二等獎,屬國內先進水平。
此外,他們還利用貼片式應力片傳感器,解決了金屬井架受力無法在線監測的難題。該院自主研發并申辦的“礦用智能防水密閉門控制箱”“礦用智能防水密閉門控制裝置”“礦用液壓注漿泵”煤礦安全標志順利通過安標國家礦用產品安全標志中心專家組現場評審和試驗。
黑科技激發新活力
“風”為煤礦井下安全生產提供氧氣,通風系統就像礦井的“肺”一樣,提供新鮮空氣,排出有害氣體。漏風”則是影響礦井安全生產的重大隱患。那么,如何能安全高效地主動控風成為研究的關鍵課題。
為摸清每個服務礦井的“脾氣”,該院通防技術研究所負責人帶領團隊經常連續十幾個小時在井下研究,憑著一股遇到困難不服輸的韌勁和不怕輸的精氣神,歷經百余次實驗,設計研發了新型無機發泡充填設備和高性能的無機發泡劑。由于其體積小型、方便運輸、充填效率高等優良特性,深得生產礦井青睞。
他們匠心獨運,結合不同礦井的地質條件,不斷對發泡劑進行改進與改良,研發了不同條件、發泡倍數不同的無機發泡劑,保證了不同礦井不同條件下的使用效果。該項技術產品已在兗礦能源鮑店煤礦、南屯煤礦、興隆莊煤礦等礦井及魯西礦業新巨龍煤礦等廣泛應用,充填體積超過10余萬立方。
此外,“智能化自救器全員實操及達標監控”技術已進行現場工業性試驗。能源集團溫室氣體(甲烷)排放監測工作得到了國家氣候戰略中心的高度認可。井下水處理水復用項目已形成品牌效應……
不畏山高路遠的跋涉者,山川回饋以最奇絕的秀色。一路前行的山東煤科院人,將以拼搏精神和責任擔當向著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目標邁進,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