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主任,你設計的工件氣動夾緊裝置,可真是我們的福音啊,操作時再也不用彎腰駝背了,效率也提高了很多。”楊村煤礦生產服務中心職工胡月強高興地夸贊道。
據悉,在非標件加工時,鉆孔是重要的、常見的工序之一。職工在操作時,先用平口鉗夾持固定非標件,再人工搖動搖臂進行固定之后,才能操作鉆床完成鉆孔作業。通常情況下,搖把的螺桿旋轉一周,活動鉗口可以移動5mm,如果更換同等尺寸的工件時,鉗口至少要打開20mm,搖把需要搖動4圈。但在更換不同尺寸的工件時,旋轉周數就會增加更多,且在工件夾持固定后,還需靠人力輔助增加力矩。為達到力度,操作人員必須俯下身子,側身用力,長期以來,對職工的身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有可能患上腰肌勞損。加之,平口鉗使用過程中,螺桿、螺母、滑道的磨損也增加了操作的難度。
針對平口鉗費時、費力等缺點,該礦生產服務中心結合實際,潛心鉆研設計了鉆床氣動夾緊裝置。
此裝置利用礦壓風機房0.1MPa的壓風作為氣源,300mm×120mm氣缸作為執行元件,氣缸推力參數為1000kg,最大行程為300mm,選用pu材質氣管作為連接管路,氣管最大承載壓力為10-12kg。操縱手柄采用三位四通換向閥,配有水氣分離裝置、壓力表等。操作時,只需將這套裝置氣管的一端連接在此裝置上,另一端與礦壓風氣管連接,利用操縱閥操縱氣缸來實現工件夾緊與松開,通過氣缸上的節流閥控制鉗口移動速度。操作時,操作人員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以獨立完成鉆孔作業,完全告別了“彎腰駝背”的作業方式,大大降低了工作強度,使鉆孔工作變得更加輕松。
“我們還加裝了水器分離裝置及壓力表,做到了用氣安全,氣源均來至礦壓風機房,大大節約了制造和運行成本。”生產服務中心副主任孫建東說。
該裝置操作靈活、使用方便、夾持力大,原來一次鉆1個工件,現在一次鉆4個工件,工作效率大幅度增加,節約了人工成本,減輕了勞動者的工作強度。
近年來,楊村煤礦深入踐行“小改小革”理念,激發職工創新熱情,善用技改“金鑰匙”,把職工“小智慧”凝聚成企業發展的“大能量”。該礦通過一系列小改小革創新舉措,增效提質,降低職工勞動強度,為推動礦井在高質量發展提供第一動力。